“自然灾害给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灾后的恢复和重建,也可能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杜志雄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但也要注意,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的参与至关重要,但更要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选择和意愿,让农民真正在重建中受益。”
应该注意乡村社会的后发特性
新京报:当前,强降水中受灾相对严重的山区、乡村地区正在加快恢复和重建的进度,你认为当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杜志雄:应该注意到,和城市相比,乡村的发展较为滞后,即便是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其乡村的发展水平,也比城市更低一些,所以在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显然要比城市更加复杂和困难。以经济水平为例,受灾的区域中,还有许多是脱贫不久,或者刚刚摆脱经济薄弱的处境,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低,而这一次这么大规模、高强度的自然灾害,对这些乡村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影响可能会非常大,因此要注意到,他们在灾后的处境,可能会很艰难。
新京报:从灾害发生起,来自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力量,都在帮助灾区救灾、恢复和重建,这个过程中,乡村居民本身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杜志雄:灾后恢复和重建,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确实需要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比如路网水电等,就需要政府部门的保障力量,但同时还需要关注的是,应该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让政府的财政重建资金、援助资金到位,让灾民真正受益。
资金运用对灾后恢复极为重要
新京报:你认为恢复和重建中,最迫切的事情是什么?
杜志雄:政策执行、计划的制定等,对灾后的恢复与重建都非常重要,这其中,资金的支持和及时到位,则直接关系着恢复和重建的进度。这是因为,灾害本身给乡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很多受灾严重的地方,原本的产业、经济也同样受到冲击,而恢复和重建本身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长时间的支持。
新京报:从目前看,这方面的支持情况怎么样?
杜志雄:财政资金的支持是灾后恢复和重建的重要力量,简单来说,重建要有钱,没有钱,重建就会非常艰难。以北京为例,我们也观察到,北京在财政方面的跟进极为迅速,这为灾区渡过难关、重新回到正常生活节奏,有着巨大的帮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及时介入,也会给受灾地区带来重要的帮助。当前的农业保险种类已经比较丰富,保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农业农村领域的保险保障,比如农作物的保险、房屋的保险等。从公开的报道看,这一次灾害发生后,农业保险介入的时间也非常早,在灾后就开始查验、鉴定和理赔。这同样对灾后的恢复和重建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因地制宜推进恢复和重建工作
新京报:你认为应该如何尽快推进恢复和重建工作?
杜志雄:恢复和重建首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受灾情况,制定适合不同情况的计划和措施,比如有的地方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维修和恢复基础设施就是首要问题。有的地方基础设施损失不太大,就要及早开始恢复生产的安排。
新京报:灾情中,许多乡村产业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怎么促进产业和经济的恢复?
杜志雄:乡村产业不只有农业这个第一产业,还有二产三产。以北京为例,北京郊区乡村的产业,大多围绕着城市进行建设和发展,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文旅结合的,实际上把一二三产都包含在内。这些产业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在灾后如何恢复,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当然,恢复和重建,虽然确实有许多困难,但不必非要再经历一次发展的过程,毕竟不是从零开始,过去的经验、市场等都还在。关键是尽早投入足够的力量,加以恢复。具体来说,农业本身,这一季受到的损失,可能无法全部进行补救,那么就要尽快安排下一季的生产,包括整理灾后的农田、清除淤泥杂物等,为下一季生产打下基础。二三产业的设施设备等,则需要尽快安排修复、恢复乃至重建的工作,让乡村产业在最快的时间内动起来,产业运转,村里有了收入,恢复和重建也就会更快、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