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厦门4月13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突破口。“当下必须重视人才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近日,就乡村振兴等相关热点话题,央广网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他认为,乡村振兴呼唤青年人才,要让青年人才体面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当中来,同时“城归”农民工返乡创业需引起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接受央广网专访
乡村振兴亟需产业核心人才
与过去很多年轻人争相“跳农门”不同,如今不少青年返乡创业,带来新理念、新模式,也有了新玩法。他们也与父辈不同,不再是传统的“庄稼汉”,而是结合他们的经历和学历,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本领。
例如,分享收获农场的石嫣将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社区支持农业)引入国内,让农民与消费者共同承担农产品生产的风险并分享收获,探索出解决食品安全不被信任问题的新路径。“其实人才振兴是一个综合概念,我觉得目前乡村振兴建设亟需产业核心人才。”杜志雄说。
杜志雄进一步谈到,乡村治理与乡村公共服务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乡村治理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公共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治理人才就显得尤为关键。
杜志雄表示,“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生态价值。正是这些潜在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他强调,只要乡村的这些价值不断地被发现、被挖掘出来,乡村就能够为经营人才、技术人才、治理人才等多种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场所。乡村,特别是其中一些条件优越的乡村一定能够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这里同样也是大有作为的空间。
“城归”农民工返乡创业需重视
面对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数量不足、能力不足等问题,杜志雄强调,培才、引才、用才是一个过程,要把现有的乡村自有人才的能力培训出来,把他们的活力激发出来,这就是本土人才的培育。
杜志雄告诉央广网记者,当前的“新农人”要有敏锐的市场观念和预判能力,要一专多能:既要当好生产者,又要当好投资者;既要当好经营者,又要当好销售者。
为此,各地要不断制定适宜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包括县籍人才进入和回流县域,为他们实现创新创业创造条件。要高度重视“城归”农民工的返乡创新创业,助其解决创业融资难、聚集配套难、聚集技能人才难、稳定用工难等基本难题。
另外,杜志雄特别提到,眼下还有很多其他类型人才来到农村创业。他建议,各地要为这些乡村振兴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这是目前需要逐步加强的方面。
农业市场化需要更多职业的农民
各地在“乡村振兴,人从哪里来”上积极展开探索实践。
在江苏,“千村计划”聚焦关注“人”的发展,以公益课堂、专题学习等方式帮助提升乡村旅游创业者和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让乡村人才的创业更加便捷;在山东,莘县王奉镇以人才资源为依托,积极引进种植技术人才加入到当地志愿服务行列,打造出“先‘奉’旗帜”“河水清清”“守护‘睛’彩”“走向非遗”等项目,推动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如何让乡村农人成为产业人才?怎样让人才在乡村留得住?杜志雄认为,要适应当下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要,实际上涉及到能力提升的问题,可能还要加大培训力度,使得这些人才的能力更加上一个台阶,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
眼下,市场化农业需要更多职业的农民。而对于可用的村级人才的培养,杜志雄建议,要打通优秀村级干部晋升乡镇干部的渠道与制度,让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能够扎根乡村干事创业。尤其要注重促进本土人才“回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立完善返乡创业服务平台,成立乡村人才引进专职小组和引才引智服务窗口,对那些愿意回乡发展人员,强化对他们的教育引导,按照生产经营、技能带动、社会服务等维度进行本土人才的吸收引进,做好“引智回乡”,发挥其余热和能量。
杜志雄强调,不要让培养人才的政策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要扎实落地。这样才能真正地给予乡村人才更多的尊重,体面地参与到这个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来,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