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的部署要求,是推进体育法治化的重要工作内容。研究发现,“十三五”期间,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稳步前行,通过完善以体教融合为引领的组织工作体系,健全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协同机制,培育发展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等举措,初步搭建起青少年体育促进工作的基本框架;但也面临着认知与宣传不足、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部门协同不深入、资金支持不充足、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立足新的时代方位,研究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深化体教融合引领加强政-社-家-校协同联动、广泛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健全政策体系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等为重点内容的新时期中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发展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体教融合
“十三五”期间, “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件,并以专项政策《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以下简称《促进计划》)的形式颁布实施。“十四五”时期,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将“国家实行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写入法条,从国家法律层面为优先发展青少年体育做出顶层设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已进入新的发展航道。因此,系统梳理《促进计划》工作实施以来的推进重点工作举措及不足,探索新时期的工作路径等问题尤为必要。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概括梳理《促进计划》实施工作,客观评价其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建设路径。
1 夯基起航: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稳步推进
1.1 初步构建多部门协同工作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在国家体教融合政策指引下,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再次被赋予新的发展要义。《“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首次将“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单列为体育发展规划大项,提出各部门加强交流合作,保障重大体育工程落实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间存在多样化的横向协同模式,在实践中比较普遍的是部际联席会议(周志忍 等,2013)。《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反复强调要建立工作开展中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国务院办公厅,2019;中国政府网,2020)。联席会议是促进部门间协同配合、传达和贯彻工作精神、相互学习借鉴、研讨共促发展的重要形式,不仅是政策制定的主体,也是政策实施的主体,对资源的整合以及政策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在协同工作机制的牵引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已成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治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逐步形成了体育相关部门牵头、教育相关部门组织、共青团中央宣传引导的工作模式,合力打造出“阳光体育大会”“奔跑吧·少年”等诸多青少年体育活动品牌,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的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地不断加强协同制度建设和平台搭建,将多部门纳入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工作之中,加强信息互通和制度建设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目标和新时代体育工作需要,积极寻求组织结构的优化,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是青少年体育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治理的重要目标。
1.2 培育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
“十三五”时期,我国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数量及规模均有所发展,在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下简称“体传校”)在各类体育组织中居于领先地位。当前,我国体育组织层级鲜明、衔接有序,以体传校为代表,已形成以国家级体传校为龙头、省级体传校为骨干、地市级体传校为基础的多级发展体系。此外,各地还积极探索“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发展模式,力争每所学校都至少有1个体育特色项目。《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等全国性体育社团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发挥作用”“倡导各地发起成立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国家体育总局,2016)。在国家层面,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作为全国性非营利性青少年体育组织,承担起服务青少年体育行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在地方层面,部分省级单位逐步组建起青少年体育联合会或青少年体育协会,以适应青少年体育工作社会化、实体化的需要,整合地方青少年体育资源,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
1.3 广泛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1.3.1 青少年体育活动品牌不断增多
“十三五”时期,《促进计划》发布实施以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以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形式资助开展各类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积极承办各项青少年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参与人数连续3年上涨
Figure 1Youth Sports Brand Participation Statistics
全国青少年“未 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作为最早响应加强青少年体育要求的活动项目,自2011年开展以来,有力推进了全国青少年大型综合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逐渐成为青少年体育参与的重要载体,在全国范围和较长时间内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2019年,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继承或创新了其办赛模式。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训练营)的参赛人数自2018年起迅猛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继阳光体育大会之后的又一品牌,在贯彻全民健身战略,促进青少年运动技能普及、培养后备人才方面凸显了积极价值。2020年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各地积极开拓青少年体育活动思路,创新开展以家庭为核心的线上亲子体育活动,借助体育技能的培养比拼、体育创新意识的发掘、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等多种形式带动青少年体育线上模式的推广,进一步营造出良好的青少年家庭参与体育活动的氛围。此外,全国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全国青少年国防科技体育专项赛、斯巴达勇士儿童赛等品牌赛事也在逐步发展,不仅丰富了我国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也推动引入了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中来。
1.3.2 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综合完善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每年会同教育相关部门联合印发青少年体育竞赛计划,推进青少年赛事资源整合,基本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全国青年运动会”),全国少年、青少年与青年锦标赛选拔,儿童青少年与全国体校“U系列”赛事、全国体校“U系列”赛事与全国青少年体育联赛“以赛代练”的综合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全国青年运动会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对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发掘奥运后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将冬季项目纳入项目设置之中,增设了社会俱乐部组别,为推动青少年体育政社协同,打造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全国少年、青少年与青年锦标赛以及各省市少年、青少年与青年锦标赛的开展,为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提供了优质平台。儿童青少年“U系列”赛事在奥运会项目的开展基础上,逐步拓展到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和非奥运项目,青少年参与受众不断增加,与全国青年运动会、青少年体育运动锦标赛齐头并进,成为奥运后备人才选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U系列”赛事的蓬勃发展为契机,社会力量更加深入参与到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之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动员的培养质量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1.3.3 青少年足球、冰雪项目运动持续开展
《促进计划》将“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推动青少年足球迈向新台阶。体育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足球冬(夏)令营活动,开展场次和参与人数逐年上涨,有力推动了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发展。同时,为了选拔和培养优秀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持续推动建立一批足球青训基地以用于青少年足球训练和比赛,并对青训管理模式进行积极尝试和探索。截至2019年,我国共有1 255个青训基地可用于青少年足球培训,2017—2019年总计培训1 258 986人次,受益青少年超过百万人。在冰雪项目方面,各地以筹备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冬季阳光体育大会”“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等冰雪活动,传播冬奥知识和冰雪文化,厚植冰雪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冰雪运动兴趣。2017—2019年,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参与冰雪活动累计达到992 934人次,共开展冰雪活动190个,带动冰雪活动1 000余场,其中2019年2项指标均为3年最高。
1.3.4 青少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一步拓展
《促进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区域特色,结合当地传统风俗推出了大量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形成了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体育文化品牌。教育部也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2017—2019年,全国共开展青少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11个,累计吸引青少年161 391人次,且参与人数逐年递增,其中2019年共有青少年78 714人次参与,为3年最高
1.3.5 青少年体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丰富
2017—2019年,全国共有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了青少年体育国际交流活动,覆盖率达70%,参与人数从2 563人次升至3 526人次,涉及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等亚洲邻国,以及美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其中因地理因素影响,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亚洲邻国的交流活动最多,占到总体的62.2%。各地普遍将青少年体育国际交流纳入年度外事计划之中,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视野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及赛事,建立起青少年体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青少年体育交流,不仅加深了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民族自豪感,还进一步促进了国家间的友谊互动和情感交流,推动中国青少年体育走向世界。
1.4 整合青少年体育资源
1.4.1 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进一步开放
场地设施需求是体育活动有别于其他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限制许多学校和地区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各地以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作为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新建、改建了各类体育场馆,极大改善了青少年体育的物质条件。当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大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26 122个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开放数量不断上升,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迈向新高度,逐步解决了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开放不足的问题。尽管青少年体育场地的开放数量在2020年有所下降,但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大,2019年体育场地的开放数量较2017年成倍增长。此外,为保证体育设施的使用安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还加强了对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的指导、规范、监督和检查,促进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有效提升了体育设施的管理服务水平。
1.4.2 青少年体育活动配套政策持续推出
《促进计划》实施后,各地体育相关部门和教育相关部门据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为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建立坚实的制度保障。2017年以来,各地依托当地体育发展规划和《促进计划》制定了体教结合、校园足球、冰雪活动及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等系列政策共245个。2017年,各地发布的政策文件数量较为密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促进计划》的实施初期均予以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政策落实。2018和2019年虽有所回落,但总体相对平稳,各地处于实施和跟进阶段。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地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数量明显下降,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面临较大挑战,但以政策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4.3 青少年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截至2020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青少年体育两级财政资金预算数共计388 679.599万元,资金投入连续3年上涨,其中2019年达到108 517.19万元,较2017年(80 810.95万元)提高了34%(图3)。自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资助青少年体育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以来,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投入逐年递增,截至2020年,省、市(地)两级年度彩票公益金预算数共计739 652.445 6万元,有力保障了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健康运行。
1.4.4 青少年体育骨干人员培训大力开展
2017年以来,我国各级体育相关部门共培训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61 176人次,开展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培训861场,青少年体育人才队伍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同时,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的培训人数和培训场次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19年共培训各类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22 032人次,开展培训371场,较2017年分别提升了16.3%和50.2%
2020年,受到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家体育总局适时开展线上全国青少年体育管理人员培训班,持续推动青少年体育管理人员综合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培训形成了省内选拔参加国家级培训与省内自组织培训的模式,大批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获得了培训机会,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
1.5 宣传推广青少年体育文化
当前各地对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文化宣传方式有2种:1)科普宣传,通过讲座、专题栏目、科普资料和书籍等提倡健康的体育锻炼方式;2)媒体宣传,即充分利用官方网站、电视台、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网站等新闻载体,对青少年体育活动宣传造势,提高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兴趣(图5)。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在众多宣传渠道中对青少年体育进行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引领作用。《促进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支持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参与不同层次和形式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
2 正视问题: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面临不足
2.1 宣传引导力度待加强
对《促进计划》的宣传引导是阐释政策主要内容、培养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意识、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当前近20个省级体育相关部门官方网站中开设有“青少年体育”专栏,还有约1/3的地区没有开设相关栏目。在开设“青少年体育”专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青少年体育专栏位置多处于二级类目下。同时,各级体育相关部门的宣传渠道较为单一,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对《促进计划》的宣传举措平均约为2.6个,尚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宣传造势,暴露出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相关部门对青少年体育活动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一些体育相关部门对《促进计划》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促进计划》实施以来,鲜有省级体育相关部门召开过新闻发布会等类似活动,《促进计划》的社会曝光度还有待提升。
2.2 配套政策体系待完善
《促进计划》的配套政策体系主要存在3方面不足:1)缺少切实可行的配套实施方案。《促进计划》发布后,仅有个别地区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各项任务指标实施落地。2)配套政策数量不足。2017—2020年,全国共出台了《促进计划》相关政策245个,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平均每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数不足2个。3)相关政策表述较为空泛,缺少可有效量化的指标设计。大部分地区以传达、转发《促进计划》为主,相关政策并未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设定更为具体的目标任务。《促进计划》政策体系的不完善会导致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存在感差、执行力弱等弊端。
2.3 部门协同力度待提升
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以体育相关部门为牵头单位主导,各级体育与教育相关部门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促进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在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时主要依靠体育相关部门和教育相关部门牵头,其余相关部门参与情况较为偶发罕见。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单靠体育相关部门无法应对青少年群体复杂多变的形势。必须秉承部门协同的理念,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强化部门责任,促进体育局、教育局、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协调统筹,调动全社会资源共同支持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2.4 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总体看,我国青少年体育经费投入仍然短缺,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青少年体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占体育事业发展经费的比例较低,如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本级使用彩票公益金298 700万元,其中38 460万元用于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占比为12.9%(国家体育总局,2021),这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不匹配,对《促进计划》的执行产生较大影响。2)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体育经费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如西部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财政资金拨款甚至不到东部某经济发达城市的3%。此外,经费投入不均衡现象较为普遍,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中心城区与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活动经费投入也存在城乡差距。由于经费匮乏,许多农村地区学校普遍面临青少年体育活动器材缺乏、场地设施条件差等问题。
2.5 运行机制待健全
青少年体育活动运行机制是影响《促进政策》发挥作用及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贯穿政策执行过程的始末。当前,各地青少年体育活动运行机制普遍存在有待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激励机制不足。全国仅有个别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了相关激励性政策,但数量总体偏少且覆盖面窄,无法吸引政府外的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到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中来。2)评价机制单一。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主要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主,但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国家示范级、国家级、省级等命名方式开展评估,这种单一手段很难对其进行监管评价。各地对体育组织的评价管理正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要对此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与检验。3)监督机制缺位。当前仅有1/3省(直辖市、自治区)有明确的监督方案,其余省(直辖市、自治区)并未有相关表述。《促进计划》的监督主体与执行主体也存在一体性矛盾,政策的监督主体和执行主体均为体育相关部门,容易造成权责混乱,削弱政策执行与监督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此外,自上而下进行的听报告、看材料等检查形式,也会导致监督流于形式。4)协同机制乏力。部门协同、政-校-社三方协同、地域间协同、青少年体育产业协同等协同机制不完善,体育与教育相关部门在学校体育管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仍需优化,体教融合引领下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3 再次起锚:开拓新时期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新路径
3.1 以体教融合引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协同治理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新机制、新理念,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的特点(李爱群 等,2020),与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所要求的中央与地方、不同区域、不同部门、政府与社会以及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具有一致性。通过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协同,可以更有效汇聚体育资源、强化系统能力。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体教融合相关政策精神,以体教融合为引领,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健全整合资源、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完善体教融合政策体系,使体育和教育相关部门在青少年体育教学、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以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社会参与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落实、一体化实施。要在体教融合引领下,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力量、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的协同机制,探索政府出资、社会承办、学校推动、家庭支持、青少年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利用协同联动机制充分调动课外体育相关的各类资源,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五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良性发展生态圈。
3.2 以广泛深入开展体育活动筑牢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核心要义
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核心要义在于体育活动。1)加强校园体育教学。学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与健康纳入课程综合改革统筹谋划,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五育”学科课程融合发展、协同育人。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2)切实丰富校外体育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围绕“让孩子跑起来”的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通过举办全国示范性典型案例,将现有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相关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精品赛事纳入主题活动体系;打造全国性或区域性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校外体育活动的受众人群,加强幼儿体育活动建设,大力发展家庭体育,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都能找到适合其生理特征与兴趣爱好的体育活动内容。3)充分利用“三大球”改革和“后冬奥”时期冰雪运动发展的红利时期,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和运动技能的普及。要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加强“三大球”集体球类项目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以青少年冰雪赛事和校园冰雪活动为重点,向青少年普及冰雪运动知识、宣传冰雪项目文化、普及开展冰雪运动。面向青少年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武术、摔跤、棋类、射箭、龙舟、毽球、五禽戏、舞龙舞狮等项目的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3.3 以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助力青少年体育活动普及与提高
竞技是体育活动发挥功能价值的重要因素,以赛促进是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则。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中提出,“竞技运动可以造就一批身心协调发展的青少年”(皮埃尔·德·顾拜旦,1892)。通过竞技比赛,青少年儿童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体育能力和水平,并在比赛过程中培养团结、规则、坚持等体育精神。体育和教育相关部门应共同做好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改革推动工作,推动建立统一赛制,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的渠道,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支持大中小学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校和社会体育俱乐部组队参加区域乃至全国联赛。同时,在赛事举办方面,要鼓励全国性体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各地加强青少年体育赛事品牌孵化创新,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社会精品青少年体育赛事,推动全国性体育单项协会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赛事积分体系和赛事分级制度。
3.4 以实施“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行动”塑造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内驱力
青少年体育素养既包括个人在体育方面的能力与修养,如参与意识、相关知识、身体素质以及具体技能,也包括因参与体育而塑造的各种知识、技能、意识、个性、品德和行为等(冯古首 等,1999;王涛,2014;曾旭升 等,2005)。实施“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行动”可以帮助青少年普遍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和“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使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成为其自主选择,这是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核心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体育活动与青少年的兴趣相关联,寓教于乐,让广大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才能进一步增强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使其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为此,要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青少年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使社会体育参与的氛围成为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的外部推动力之一。此外,应对青少年的校园日常体育锻炼、体育课程、体质测试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持续性地优化调整,一方面以成绩为硬性指标进行约束,另一方面以乐趣为引导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整个学校体育面貌的改变。
3.5 以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智能化发展
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作为一项参与广泛、内容广泛、管理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对大数据综合处理、信息收集发布等具有较高需求。搭建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体育活动的管理形成有效闭环系统,能够为有效检验体育活动的项目开展质量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以此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估具体实效。同时,数字化服务平台是深入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与教育医疗、旅游、文化、健康、文化创意等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青少年体育活动深度融合,为开发更具特色的各类青少年体育活动提供条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体育课堂和线上体育活动已成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补充形式。“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已成为后疫情时代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主要趋势(黄元骋 等,2021),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建设,优化学校线上体育教学的基础设备,并对各类网络体育信息加以审核监管,为青少年线上体育学习和线上体育参与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以数字化服务平台所汇聚的各类信息为依托,不断寻求青少年体育活动内容的创新形式,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与特色小镇、综合体建设有机融合,培育打造青少年品牌活动。应抓住数字中国建设的机遇,及早启动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线上线下体育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
3.6 以机制创新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保障条件
1)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孵化培育。积极推进体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发展,引导各地成立青少年体育行业协会。鼓励体育、教育相关部门和体育单项协会将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交由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实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促进工程,推动学校、社区、体育中心(场馆)等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加强青少年体育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相关指导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重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等从业人员的能力培养。探索建立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培训市场机制,以市场化的手段探索体育指导培训的新思路和新方向,以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和退役运动员等参与青少年体育活动指导服务。3)加大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体育系统应进一步通过给予适当减免和税收优惠方式促进各类公共体育设施、体校免费或低收费向儿童青少年开放,并在此基础上更新、调适器械设施,增强场地和器材的适儿性。要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和运动器械标准规范制定,严格审查各地区的场地设施供给质量,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科学、安全。4)加大政府投入,激活市场主体。政府要通过相关政策,鼓励财政投入和社会投资向青少年体育活动倾斜,不断健全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彩票公益金用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力度。引导和支持融资方式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青少年体育,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投资体系。
4 结语
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是我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全民健身、体教融合等重大政策的明确要求,也是“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核心要义。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从“十三五”时期正式确立,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经过探索实践,已初步搭建起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发展框架。立足于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以问题为导向,在深化体教融合引领加强政-社-家-校协同联动、扎实体育活动竞赛开展、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健全机制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强化青少年体育促进工作效果,探索以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育优先发展的新路径,无疑是新时期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重要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