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能的转换是发挥“生力军”作用的重点和难点。长江经济带有哪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综合优势,怎样为新兴产业创造条件,实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连续跃升?光明智库特邀三位专家深度解析。
1、把科研、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光明智库:当前,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请问长江经济带有哪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综合优势?
徐长乐: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三大自然经济带,具有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深广腹地空间,其上中下游之间迥异的资源禀赋与紧密的“自然—社会—经济”联系,形成了流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特征、上中下游之间产业发展的互补性特征,为产业跨地区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要素配置、动能接续和有序转移提供了巨大的流动空间和腾挪腹地。
吴传清:长江经济带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40%,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如何把长江经济带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直接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成效。从产业优势来看,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50%,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汽车、电子商务、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
张燕生:创新引领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要从依靠要素投入增长支撑产出增长的传统模式,转向依靠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撑产出增长的创新模式。其效果可以用研发投入、研发产出、研发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三个指标加以衡量。例如,以科技经费投入指标来衡量,可以把长江经济带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是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省市。如采用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2017年数据,上海的研发强度达3.93%,研发经费支出为1205亿元;江苏的研发强度为2.63%,研发经费支出2260亿元;浙江的研发强度为2.45%,研发经费支出1266亿元。这些省市的研发强度都超过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平均2.4%的水平。照这个态势继续下去,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将逐步提升,这些省市的增长动能将转为实实在在的新动力源。
二是已经进入投资驱动发展阶段的地区。如安徽的研发强度为2.09%,投入565亿元;湖北的研发强度为1.97%,投入701亿元;重庆的研发强度为1.88%,投入365亿元;四川的研发强度为1.72%,投入638亿元;湖南的研发强度为1.68%,投入569亿元;江西的研发强度为1.28%,投入256亿元。这六个省市仍处于投资驱动发展的不同阶段,但其依托国内大市场的后发优势已经开始显现。2018年,除重庆外,其他五个省市的经济增速都高于7.8%,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三是仍处于资源驱动发展阶段的地区。如云南的研发强度为0.96%,投入158亿元;贵州的研发强度为0.71%,投入96亿元。云贵两省虽然与上两个板块省份有较大差距,然而同处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通过扩大开放实现经济腾飞的实例,鼓励着贵州千方百计扩大开放、推动全方位合作,搭乘大数据和生态驱动发展的快车,2018年经济增速达到9.1%。云南则搭乘旅游和“一带一路”驱动发展的快车,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一定提升。
2、动能转换要早调整、早主动才能早见效
光明智库: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怎样打好主动仗,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
张燕生: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面对的都是同一道考题:是继续走依靠增加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还是转向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新路?事实上,在没有外部压力的顺境中,摒弃老路是一个很不容易做出的选择。从实践看,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板块不同地区实现动能转换的时间、路径和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动能转换的基本规律是早调整、早主动才能早见效,打响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动仗,阻力、代价和阵痛会相对较小,且容易取得成效。为此,要完善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的合作机制,提高综合统筹协调能力,解决好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
吴传清: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发展壮大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先进产能,增加有效供给;改造提升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
徐长乐:长江经济带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的根本动力是技术革命与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世界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强化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源头技术储备,切实加强对自主可控技术、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联合攻关;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新产业,在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提升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基础好、产业门类全、技术升级潜力大的优势,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不断提升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效率与水平。
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还包括:充分发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区域中心城市及省会城市在高端要素集聚、高端价值链塑造、高端商务服务功能培育、高端产业结构提升等方面的优势和“增长极”效应;强化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以及黔中、滇中“三大两小”城市群的整体功能与区域联动,整合群内各地区资源,充分发挥城市群相对于单一城市所具有的整体竞争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等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以及“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互补共生、内陆与沿海双向开放、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3、打通通道,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
光明智库:长江经济带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在哪些方面发力?
徐长乐:在宏观层面上,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上中下游资源禀赋特征、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类型、优势特色产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破解区域全要素流动和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营造公平、开放、便捷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促进全流域产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在中观层面上,紧密结合沿江11省市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状况,精准对标、分工协同,以跨省市、跨地区联合建园、飞地经济等创新发展模式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挥下游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下游与上中游地区在高端要素集聚、高端价值链塑造、高端产业结构提升等方面的合作。积极牵头沿江其他省市联合组建大型工业技术创新项目联合体,重点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的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合作创新与联合攻关。
在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其跨地区发展,推动区域企业联盟、行业联盟发展壮大;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重点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延展企业价值链、供应链;布局以长江经济带为市场的企业网络,巩固并不断壮大核心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分工合作与共同发展,形成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网络。
张燕生:建立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需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能力建设问题。当前,长江经济带动能转换有三大短板: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要加强一流大学和人才体系建设。制度建设问题,重点是推动放管服向法治化方向发展。跨境网络建设问题,既包括在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群之间制定统一规则、标准、制度的“软联通”,也包括构建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网络体系“硬联通”。
吴传清: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是要建设成为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其战略意图是:依托科技、教育、人才等创新资源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从产业强到经济强的通道,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4、让市场、企业、政府、社会四位一体,形成合力
光明智库:要持续增强长江经济带沿线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破解?
张燕生: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市场、企业、政府、社会四位一体,形成合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凡是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凡是企业能做的交给企业,真正尊重企业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和自主决策收益权;凡是政府应当做的交给政府,更好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作用;凡是社会应当做的交给社会,建设社会自律、社会有序、社会担当的社会治理体系。如此,四位一体、相辅相成,就会形成推动经济全面繁荣、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局面。
吴传清: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方面,要加强对“长江病”的研判与治理,科学评估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及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科学评价其生态产品价值,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机制、探索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体制机制。
徐长乐: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方面,要加大上海与贵州遵义,四川都江堰和云南文山、红河、思茅、迪庆四州以及三峡库区,江苏与四川绵竹,浙江与四川凉山、阿坝等地的对口支援、扶贫帮困力度。同时,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规划,全面开展异地养老、异地医疗、异地宜居等方面的同城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探索可推广的样本经验;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购物等新型消费模式和乡村建设模式,依托沿江丰富旅游资源,恢复水上客运定期航线业务,助力旅游消费和绿色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