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1. 产品创新型企业的治理模式的最佳实践
本单元学习目标:了解IPD的本质。及如何解决公司典型问题
1.1.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1.2. 什么是价值为导向的经营流
1.3. 沙盘研讨:贵公司的经营主价值流是什么
1.4. 研发管理体系的水平等级划分及演进
2. IPD的核心思想及整体框架
本单元学习目标:理解IPD的精髓,对研发管理全面、系统思考及把握
2.1. IPD的八大核心思想
2.1.1.产品开发是投资行为
2.1.2.基于市场的创新
2.1.3.基于平台的异步开发模式和重用策略
2.1.4.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分离
2.1.5.跨部门协同
2.1.5.结构化的并行开发流程
2.1.6.产品线与能力线并重
2.1.7.职业化人才梯队建设
2.2. IPD实施给企业带来的典型好处
2.2.1.产品投入市场时间缩短40%~60%;
2.2.2.产品开发浪费减少50%~80%;
2.2.3.产品开发生产力提高25%~30%;
2.2.4.新产品收益(占全部收益的百分比)增加100%
3. IPD组织模式——基于产品线的矩阵式组织架构
3.1职能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3.1.1.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3.1.2.案例分析:华为公司矩阵结构运作
3.1.3.产品开发组织结构的多种形式
3.1.4.职能制产品开发组织的优缺点
3.1.5.矩阵制产品开发组织的优缺点
3.2.产品开发组织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何打破部门墙
3.2.1.不真正关注客户需求(“我们按照市场部提出的要求开发产品”)
3.2.2.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你们的事情,而不是我们的事情…”)
3.2.3.签字审批手续繁杂,没完没了地转来转去,造成机构臃肿
3.2.4.决策缓慢,或者决策不当(踢皮球,嗓门或权力大的人进行决策)
3.2.5.协调沟通困难,各执己见(每个部门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3.2.6.关注所谓的部门利益,而不是公司产品的整体表现
3.2.7……
3.3.如何建立高效的跨部门团队
3.3.1.项目团队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3.3.2.项目团队中的角色、职责是什么
3.4 .IPD对项目经理的5大技能要求
3.5.如何培养项目经理6种方法
3.6.不同企业如何建立适合IPD运作的组织平台
3.6.1.如何从职能制结构转变为适合IPD运作的矩阵结构
3.6.2.如何从项目式结构转变为适合IPD运作的矩阵结构
3.6.3.如何搭建产品线组织
3.7.沙盘演练:组织架构研讨
4. 不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做正确的事:产品战略及路标规划
本单元学习目标:了解产品战略及规划的步骤及方法,对如何“做正确的事情”建立全局思路
4.1. 案例分析:红极一时的恒基伟业是如何消失的
4.2. 产品战略的层次划分——产品战略金字塔
4.3. 如何确定核心战略愿景
4.4. 产品平台的概念
4.5. 产品平台与技术、产品线、产品之间的关系
4.6. 不同产品类型的产品平台示例
4.7. 产品平台战略规划的方法、步骤
4.8. 异步开发模式和CBB(共用构建模块)
4.9. 如何做产品规划才能做到到产品的精准制导
4.10. 产品线规划的输出
5. 正确的做事之一:流程框架——结构化流程
本单元学习目标:掌握制定结构化、可操作的研发流程体系的思路及方法;了解产品开发流程最佳实践;
5.1. 如何用科学的流程保证产品开发的成功
5.2. 如何保证产品的进度——并行的产品开发流程
5.3. 企业研发流程的整体框架
5.4. 为什么你的流程流于形式——产品开发流程为何要分层分级
5.5. IPD主开发流程的特点
5.5.1. 概念阶段:需求收集与分析及产品概念
5.5.2计划阶段:系统设计与规格定义
5.5.3开发阶段:模块设计与开发测试
5.5.4验证阶段:早期客户验证与认证测试
5.5.5发布阶段:产品上市与推广服务
5.6. 产品开发流程结构化的八大问题
6. 正确的做事之二 机制框架:授权原则与补偿机制
6.1. 项目管理与IPD流程的关系
6.2. 决策机制与授权原则
6.3. 决策评审的组织、原则
6.3.1. 缺乏决策评审的危害与后果,示例
6.3.2. 决策评审点的设置、各技术评审点的内容
6.3.3. 决策评审体系
6.3.4. 决策评审的过程
6.3.5. 决策评审原则
6.3.6. 如何建立高效的决策评审机制
6.4. 如何保证质量:技术评审机制
6.4.1. 缺乏技术评审的危害与后果,示例
6.4.2. 技术评审点的设置、各技术评审点的内容
6.4.3. 三层技术评审体系
6.4.4. 技术评审的过程
6.4.5. 技术评审原则
6.4.6. 如何建立高效的技术评审机制
7. 正确的做事之三——文化框架:IPD的文化框架
7.1.1. 新的客户观:真正以外部客户为中心
7.1.2. 新的绩效观:强调全流程的绩效,不迁就部门的可控性
7.1.3. 新的责任观:从对人负责转变为对事负责
7.1.4. 新的管理观:职能经理从运动员转变为教练员
7.1.5. 新的协作观:不仅是协作,而是协同工作
8. 案例分享:如何在企业中推行和实施IPD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