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续编,许知远“梁启超五卷本”的第二卷《梁启超:亡命(1898-1903)》近日出版,内容讲述了走向世界的梁启超。
一幅风云际会的时代群像,一张丰富迷人的世界之网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却意外踏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梁启超,以日本横滨为基地,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促发了中文世界新知识与新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影响巨大且深远;同时他游历夏威夷、澳大利亚、北美等地,呼应海外华人广泛觉醒的政治意识,建立保皇会的全球网络。
本书以大量细节还原历史场景,塑造了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维度的政治亡命者形象;并以梁启超为中心,牵引出严复等维新同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以及李鸿章、大隈重信、西奥多·罗斯福等政治人物,更有温哥华的叶恩、新加坡的邱菽园、悉尼的梅光达等散落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他们的热情与挣扎,敷演出一部19、20世纪之交的全球风云画卷。
1898-1903年是梁启超走向独立成熟的关键时刻。他逐渐摆脱康有为的阴影,也从孙中山的吸引中清醒过来,走向了对中国前途的独立思考。他不再打算倚靠朝廷“维新”,也不愿投身激烈的“革命”,而将热情倾注于启发民智的“新民”。期间种种冒险、挣扎、奇思异想与谬误,皆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许知远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个强有力的灵魂,在慌乱中拥抱世界,在不确定中创造可能性:经历失败的他没有沉溺于挚友洒血、远离故土的创痛,而是以新的行动开拓局面。机会意外涌现,世界成为舞台,他不仅开创了流亡新闻业的先河,也建立起全球性的现代政治组织“保皇会”。
他广阔交游,串联起国内的维新同仁和江湖会党,日本的亚洲主义者和中国留学生以及孙中山的革命力量;他的世界旅行,联结起散落各地的华人,织成一张人、金钱、信息的世界网络。透过梁启超,可以看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和一个更广大的中国。
三十而立的梁启超,以世界经验反观中国困境。他逐渐脱离康有为,获得智识上的独立,也走到了思想成熟的关键时刻。从“维新”到“新民”,梁启超再一次推动了“变革”。
所有人皆是同代人,对话中国第一个现代心灵
书写梁启超五年的流亡人生,许知远也用了五年。从 2018 到 2023 年,虽然时常得分身去完成其他社会角色,但他还是把最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了写作,持续钻研这个身处新旧世界之间、几乎是近代中国知识环流中心式的人物以及由他串联起的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最终成书三十万字、五百多页,许知远完成了给自己的艰巨挑战。
这一卷的故事从维新运动失败开始,“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光绪被囚瀛台,一众同志四处逃散”,梁启超侥幸逃往东京,但对他头颅的悬赏遍布中国沿海城市,直至海外。这时候的梁启超也不过二十五岁,和今天迷茫挣扎的年轻人年纪相仿。他要如何面对变法失败带来的创痛和内疚?如何在惊恐和威胁之下继续开展眼下生活?如何在全球旅行中不断迎接新事物的冲击,寻找变革的新出路?《亡命》写下了梁启超重新发明自己的历程,看他怎样屡屡失败,又一次次开始新的行动。
许知远笔下的梁启超,超越其所处的时代,与当下产生共鸣。他是全球旅行者,足迹遍布东京、夏威夷、新加坡、悉尼、温哥华、纽约;他和日本首相笔谈,在华尔街拜访J.P.摩根,前往白宫会晤美国总统;他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事业,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座沟通中外的知识桥梁。现代事业与现代思想,锻造出一颗属于现代世界的开放心灵。
正是因为享受了现代化的成果,我们才能辨识出那些旧,可是这从旧到新的过渡,对亲历者而言,想必是相当漫长而艰难的。正如许知远引G.M.扬语:“历史真正的主题,不是已发生的事情,而是当事情发生时人们的感受。”许知远是以亲身追随梁启超的脚步,体验梁启超看过的世界,想象他彼时彼刻感受的方式来书写他的,现在,他将化身向导,再引我们窥见梁启超有血有肉的人生、他所置身的世界舞台以及今日中国的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