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力拼经济”已成为全民共识。
从各地“开工动员会”上不难看出,“民营经济”已成为“拼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
当前环境下,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在河南省民营企业新春峰会上,顶端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庄聪生。
中国中等收入人群,超六成来自民营经济领域
2023年,“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词。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秀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到:民营经济是支撑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新的一年,民营经济何以被提高到如此重要的程度?在庄聪生看来,这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
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今天,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创业创新的主阵地、共同富裕的主要力量。
为什么这么说?以河南为例,民营经济贡献了河南省近五成的外贸、六成以上的GDP、七成左右的税收、八成以上的就业、九成以上的市场主体。
2022年,庄聪生还专门花费两个月时间,计算过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按年收入10万-50万元为中等收入来计算,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23亿。其中,民营经济领域占全部中等收入群体的64%-69%。“按照规划,到2035年,中国还有约4.2亿人要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也就是说,在保持现有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不减的情况下,每年还要有2800万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要靠谁?只能靠民营经济。”
庄聪生解释,目前,国有企业80%的职工已经是中等收入群体。也因此,新增中高收入群体,85%要来自于民营经济。
三年疫情期间,1/4民营中小企业面临亏损
中国未来的重要增长点在哪里?在民营经济。
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同样在民营经济。
经历过三年疫情冲击,中国民营经济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不少民营企业已“遍体鳞伤”。
2022年,全国工商联对61000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现,59%的民营企业因疫情停过工、关过门,84%的企业市场需求受到了影响。
庄聪生透露,很多企业出现过产业链断裂、资金链断裂、供应链断裂问题。疫情三年来,有1/4的民营中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不少民营企业家充满了困惑、疑虑,出现了投资意愿不强、方向不明和动力不足的问题。”
疫情之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也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
据庄聪生了解,近几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金成本、原材料成本等的大幅上升,极大的压缩了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反映’利润薄的像刀片’,挣钱越来越难。”
在此背景下,很多民营企业还同时面临着转型升级。
庄聪生说,很多民营企业都在传统产业,处于产业链底端,产业层次也较低。但经过多年发展,能源消耗型、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要转型升级。“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儿,对企业是一个考验。”
提振企业家信心,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拼经济,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各地强调“提振信心”的背后,是部分民营企业信心不足的现实。
信心为什么不足?在庄聪生看来,这是一段时间内,民营企业政策的获得感、竞争的公平感、财富的安全感和对政府的信任感在减弱的体现。
前两年,中国开展平台经济和教培行业的规范整顿以及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一些政策效应同向叠加带来的冲击,“加剧了民营企业对未来预期的减弱”。
怎么才能真正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在和民营企业家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庄聪生发现,民营企业家对未来的判断和预期,主要是看方针政策是不是稳定、营商环境是否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当地政府部门讲不讲信用、个人财产有没有安全保障。“让民营企业家相信政府支持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不会变,相信市场竞争的环境比较公平,相信政府讲信用,相信自己的财富会得到有效保护,他们自然会有乐观的预期。”
庄聪生说,民营企业并不需要政府提供多大支持,只需要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够了,“政府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让他们有政策的获得感、办事的便捷感、财富的安全感,信心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