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一带一路”与东亚生产网络的拓展与重构,我将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谈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量的积累:“一带一路”全球生产网络的成长。 2.质的飞跃:“一带一路”助力东亚生产网络质的提升。 3.课题内容分享:东亚生产网络的拓展与重构。
伴随着“一带一路”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成长,中国在东亚地区生产和贸易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中国大陆和香港占全球贸易的权重早已超过了美国,最近几年也超过了欧洲,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迎来一些新机遇。
早在八年前,我们认为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已经“见底”,没料到新冠疫情让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进一步提升。从贸易品生产的角度来看,东亚生产网络占全球的权重已经明显超过了北美生产网络,也超过了欧洲生产网络。
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中国、美国、欧洲三大生产网络的消长,到目前为止,东亚生产网络的规模正在接近北美和欧洲两大生产网络的总合。统计还发现,从1990年到2020年,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东亚生产链提供的产出在中国入世之前已经超过了北美,至今仍在持续扩张。
中国工业化的成功离不开东亚生产网络的助力。通过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2000年,中国大陆只是东亚供应链中普通的一环,与“四小龙”的体量相近。东亚生产网络由日本主导,中国是依附性发展的典范。
到了2009年,中国通过积极地拥抱东亚生产网络,从贸易量层面来看已经远远超过日本,成为整个东亚地区的中心。
2021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落实进程中,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出来。众多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融入地区生产网络,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范围获益明显;另一方面,美国和日本的相关政策发挥了合力,比如中美贸易战中,有一些全球性的资本开始把生产环节往越南和印度迁移。
可以说,当下这种贸易局面的形成,既有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发挥的重要作用,又有其他大国间的政策博弈作为动因。比较可惜的是,缅甸原本也有比较明显的机会和优势,但由于缅甸国内的政治变化,没能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获益。
中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也有了质的提升。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贸易分类中,中日以电子产品见长,美欧在飞机、制药等领域更有优势,而在中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贸易中,中国汽车和电气行业的出口正在快速发展。
现在全球科技竞争正在呈现两强趋势,而不是多极化趋势,正是得益于中国和美国各自巨大的国内市场。中美两国的研发支出已经和其他国家拉开差距。欧洲和日本在特定领域里还有优势,这源于过去几十年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积累。未来在数字和太空领域,中国科研人员的比例虽然暂时低于发达国家,但研发支出的边际效益更高,增长空间巨大。
韩国和以色列目前是全球比较活跃经济体里面研发投入最高的国家,但我个人更看好中国未来的高科技发展,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内受大学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正在稳步增加。对于我们那一代人而言,每一万个年轻人中可能只有几个人有机会读大学,然而2021年,我国新出生人口不到800万,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是800万以上,这意味着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科研人才占比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