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第八届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发表了主题演讲。
“快递行业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发展的时期,这是所有竞争市场的共同特征。行业进入这个阶段以后,我们将面临一些发展的困难,就像其他行业领域是一样的。所以,为了减少阵痛,我想整个快递行业必须加快技术、业态、模式的创新,向规模经济循环。”汪鸣说。
中国的大循环是什么概念?在汪鸣看来,是具有规模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互为供需关系的循环。我们要利用好规模经济循环和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组织创新的要求,来推动快递融入相关产业,推动快递整体提高组织化水平。
在汪鸣看来,“最后一公里”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站在物流运输层面上,是运输组织和架构问题;站在产业运行层面上,是流通模式和布局的问题。
“我们行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价格和布局上,而对运输组织和流通模式关注的不多,或者说我们自认为对它的影响力有限,我们也影响不了它。因为快递是个快生服务需求,你有需求我帮你送就是了。其实,站在整个国家行业政策层面上,我们必须加快解决快递的运输组织和与流通的对接,加快流通体系的建设。”汪鸣说。
汪鸣指出,中国的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战场之一。农村产业的现代化、农村消费的现代化和城乡的共同富裕,都有利于“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如果纳入现代流通体系,将是一个巨大的有前景的产业。所以,前提是必须加强组织和纳入现代流通体系。
在汪鸣看来,农产品(6.900, -0.04, -0.58%)的流通、工业流通、消费品的流通、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怎么样构建起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循环,我们叫国内大循环。而要构建起这个循环,就需要在流通体系的发展下做足功夫。
而对于怎么做足功夫,汪鸣表示,要加强国际流通节点的建设、战略支点城市的建设、末端流通的建设,就是在冷链物流、寄递物流、快递物流等物流的专业领域,在流通基础设施、流通技术市场或者技术场景以及流通企业主体的培育上下功夫。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主导权的,因为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完善衔接,但是我们不是关起门自己搞建设,而是要跟国际对接起来,和出口对接起来,把进口纳入到这个循环当中去,这样就需要完善整个流通体系建设的架构。
“这个架构由什么构成?由一个市场、两个体系、三个支撑构成,所谓一个市场,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对于未来的发展,应该把视野拓宽。实际就是要把交通体系、物流体系完善起来,金融服务体系和流通规则标准完善起来。”汪鸣说。
汪鸣指出,按照这个结构,物流体系是一市场两体系当中的重要体系之一,所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就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首先要完善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网络,而基础设施网络流通体系规划里给了三个重大任务,就是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和健全冷链物流设施体系。在完善区域物流网络里,谈到要完善城市配送和县乡村三级网络,这个网络不再是旧物流、热物流,而是要把生产和流通紧密结合起来。
拓展物流服务新领域、新模式,汪鸣认为有三方面工作要做:1.加快发展各种形式铁路快运。2.推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3.拓展物流各色领域发展。
“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一要提升物流企业网络化经营能力,提高物流的组织化程度;二要提高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这个链条上各个环节做专,做专才有合作的可能;三要强化中小微物流企业的生态支撑。”汪鸣说。
同时,汪鸣认为要提升多元化国际物流竞争力。
在汪鸣看来,还要加强高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这样的话,新发展格局物流网络建设与运行体系建设方向是四个:智能化、网络化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战略性物流枢纽设施,引领性和控制性物流产业系统,特色农产品上行消费和下行物流运行的一整套系统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