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木:综合施策,协同发力扩大消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指出,消费处于国内大循环的终端,受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本身以及各环节相互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扩大消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方面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消费水平和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扩大消费的基础在于高质量发展,要保持大体符合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经济增速。要把扩大消费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提高生产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以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中可供分配和消费的份额,并增强其满足消费需求、创造新需求的能力。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和财产分配是决定消费增速、总量和结构的基本因素。因此,扩大消费需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交换(流通)从两个层面对消费产生作用。一是通过影响生产进而影响消费。二是作为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介而发挥作用。流通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辛贤: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解决好“三农”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是多维度的而不是单维度的,不仅包括农业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就物质生活尤其是最基本的食物而言,没有稳定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不仅农业从业者无法生存,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城市居民也无法生存。只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才能不断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只有农业强,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物价稳定、人心安定,经济大局才能稳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农民而言,除了要靠农业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外,还要依靠农业劳动得来的收入交换其他自己不能生产的物质产品,并用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提高农民收入的意义,不仅关乎农产品供给稳定安全问题,还关乎农民生活问题、关乎农村发展问题。农业强国建设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干好的大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建设农业强国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屠新泉:巩固多边贸易体制是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方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指出,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推动恢复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正常运转。首先,我国应当坚持WTO的协商一致原则,但应允许一定灵活性。协商一致原则的最大优点在于在各成员间创造一个真正的磋商和讨价还价的机会,平衡实力不对等的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我国应推动WTO诸边谈判的合理化和合法化。应当加强研究和沟通,努力探索如何将诸边谈判更好地纳入WTO多边体制的框架,不仅要确保诸边谈判对各成员的开放和最惠国待遇的适用,而且要对诸边谈判做好制度性设计。再次,要对WTO的运行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在坚决维护上诉机制的前提下,对于争端解决机制进行适当的程序性改革,以增强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和专业性。最后,要对新议题的谈判,特别是环境相关议题的谈判保持开放的态度。我国也是WTO中有关气候和环保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并主动发起了贸易与塑料污染问题的磋商。但是,我们坚决反对以气候和环保为名的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坚持主张通过多边谈判的形式,寻求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朱鹏华:新型城镇化具有共同富裕效应】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朱鹏华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伴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有序集中、城镇化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的改革发展过程,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镇化。从理论逻辑来看,共同富裕可以分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富裕和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两个维度,富裕既包括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文化财富和生态环境财富。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共同富裕效应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新型城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城镇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其本质要求。第二,新型城镇化的精神文化效应。新型城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镇化,不仅关注城市“硬件”的提质升级,更加注重城市“软件”的传承发展。第三,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新型城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化,通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推动城镇化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第四,新型城镇化的收入分配效应。新型城镇化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城镇化,让城乡居民都能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