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在京举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以“北京中轴线大赛助力中轴线申遗”为题进行讲演。他表示,北京中轴线讲的是中华文明的故事,申遗的最终目的、落脚点一定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中国目前已经有56处世界遗产,全球范围内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现在继续申报世界遗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在1985年就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作为缔约国,积极申遗是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的表现;另一方面,‘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可以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吕舟说。
他表示,现在中轴线上共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天坛、故宫和大运河,此次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是想要重新用中轴线讲一个更好、更完整的中华文明故事。“我们不仅要对中轴线开展细致的保护工作,更要让市民参与到北京中轴线的一系列活动中,让文物‘活起来’。”
提及去年的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吕舟表示,比赛所分的六大赛道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共征集到三万五千件作品,其中不乏精美的文创产品和动人的定格照片。“从群众参与遗产保护的角度,我们觉得非常有意思。这个过程能够体现出大家对于中轴线所表达的文化深层次的关心,这就是对北京的文化认同。”
吕舟还提到,在宣传和保护中轴线的过程中,不少社会力量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最美中轴线》节目,有不少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家和明星都参与进来,一起宣传中轴线文化,还有‘古建音乐季’活动,将音乐和建筑融合在一起,吸引了很多群众观看。”
申遗过程中,如何协调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吕舟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轴线作为“活的遗产”,从明清到现在,从最初的3.8公里到现在的7.8公里,一直在生长。“中轴线是北京的城市脊梁,中轴线最南端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端有奥林匹克公园,城市规划影响着它下一步的方向,这条中轴线也在影响着北京,决定了北京的城市建设方向。”
“中轴线上的所有遗产都和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相融,是我们生活的载体。中轴线上不光有恢弘壮丽的建筑,也有我们老百姓朴素生活的一部分。从前门繁华的商业街区,到无数游客观看升旗仪式的天安门广场,再到许多大爷大妈晨练的永定门公园,这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中轴线。”吕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