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
  •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擅长领域: 国学智慧
  • 讲师报价: 面议
  • 常驻城市:北京市
  • 学员评价: 暂无评价 发表评价
  • 助理电话: 18264192900 QQ:2703315151 微信扫码加我好友
  • 在线咨询

中国人有着怎样的生命观?

主讲老师:楼宇烈
发布时间:2023-08-30 11:09:17
课程领域:国学养生 国学智慧
课程详情:

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文化。我个人认为,考察文化差异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怎么认识人类生命问题,即生命观——万物包括人的生命从哪里来,生命怎样维系,怎么延续,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世界上不同文化的生命观。

世界上不同文化传统至少有三种典型的生命观。一种是以西方基督宗教文化为代表的生命观。他们认为,一切现实世界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内,都由一个“神”的世界来创造、控制和管理。基督宗教文化中的“神”就是造物主,人类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由造物主有意志、有目的创造出来的。

第二种是印度文化的生命观。他们也认为现实世界之外、之上还有一个“神”的世界。这与基督宗教生命观的差异在哪里呢?基督宗教强调唯一的神,印度宗教强调多神。印度宗教中,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考虑来世,人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神来处理,神安排了“我”这样的生命状态。“我”就安于这样的生命状态。

第三种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认为生命并不是由一个外在世界创造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没有任何的目的。它不去构建现实世界之外、之上的另一个世界来创造、管理我们这个世界,而是重视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

▲张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

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子女之间,有内在的血缘关系,我们称为“香火的延续”,这种认识强调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内在的关系,人与万物是一体的。北宋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所有人跟我都是同胞,都是兄弟姐妹;万物跟我都是同类,我们都是天地所生。

在这样的生命观里,生命是相互关联、前后相续的。《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又说:“身体者,父母之遗体也”。“我”的生命是“我”父母生命的延续,这个“遗体”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尸体,而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

我把中国文化的生命观称作“群体生命观”“连续性生命观”。可以用“火尽薪传”来形象地概括。生命就像一根燃烧的木材,这根木材烧完了,那根木材接着烧。

因此,中国人延续的生命观是把个人融入集体,强调个体是整体系列的一员,个体消亡并不影响系列的延续。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相联的,所谓天地生之本,先祖类之本,君师治之本。这种观念落实到个人身上,使每个人都注重自身人生品质的境界提升,强调积德和个体完善。因此我把这种生命观称作“大生命观”。“大生命观”使人们不会竭泽而渔,而是鼓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对社会人生是非常有益的。

生命观还决定了彼此不同的文化特性。中国人关注现实世界,强调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跟万物相处,与万物既一样又不一样,人为万物之灵,在万物之中最为尊贵。人有思想、有精神生活,人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相结合的高级生命体。

中国文化认为人与天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所谓“天地人三才”。在这个世界里,怎样做人是一个大问题。基督宗教强调神告诉人该怎样做,中国文化认为人应该自己认识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不管做“神”的奴隶,还是做“物”的奴隶,都是自我主体性、独立性的丧失。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什么来管束的?大家会说:心啊,或者用现代的话讲是“脑子”。“心”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心是一身之主”,“心”是一个人言行举止的主宰。

《管子》有一篇叫《心术篇》,分为上下两篇。《心术篇》里讲,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心是一身之主,主宰、管理五官。我们的五官与外界色、声、香、味等事物接触。如果心能够管住五官,五官能管住外在事物,心术就是正的。反过来说,如果五官被外界事物管住了,看到美味就管不住嘴拼命去吃,看到美色就管不住眼睛拼命去看……这样,五官也就管住心了,心术就坏了。

汉代《淮南子》说:“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圣人根据自己的肚量吃饭,吃一碗就够,那就不再多吃。“度形而衣”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来裁衣。“节于己而已”,你觉得适合自己就行。这样,贪污之心从何生起?

人在天地之间是什么?人就是天地的一颗心。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同理想”“小康社会”出自《礼记·礼运》。这篇文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人者,天地之心也”。我们想一想,人是天地之心,你这颗心一动,天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是不是很大的变化?所以,人要管住自己的这颗心,人类也要管住自己。张载四句教,第一句叫“为天地立心”,这句话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古人已经认识到人是天地之心,我们要给天地立一颗正心。

其他课程

“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传统文化
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中,楼宇烈先生明确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在欧洲启蒙运动之前,以神为本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核心之一。早在16世纪西方传教士将中国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传到欧洲,他们以人本思想去批判欧洲中世纪以来的神
中国人有着怎样的生命观?
国学智慧
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文化。我个人认为,考察文化差异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怎么认识人类生命问题,即生命观——万物包括人的生命从哪里来,生命怎样维系,怎么延续,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世界上不同文化的生命观。世界上不同文化传统至少有三种典型的生命观。一种是以西方基督宗教文化为代表的生命观。他们认为,一切现实世界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内,都由一个“神”的世界来创造、控制和管理。
继承传统文化重在实践,《弟子规》倒背如流没用
国学智慧
“人文的核心就是自觉自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和最重要的特征。”4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文传馆馆长楼宇烈先生在嫏嬛书房举办的中华文传大讲堂上如是说。“4·23”世界读书日前夕,记者走进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嫏嬛书房,熏香袅袅、古琴悠悠,线装书籍温润素雅。当日,楼宇烈为近40名国学爱好者做了题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主题演讲。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一气儿和读者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