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已经去世147年,但即便是在今天,他依然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力。当然,伴随着他的一生,以及后人对他不断的塑造和研究,曾国藩的形象也出现过诸多演变。
《新京报·书评周刊》曾以《曾国藩变脸记:从“恶人”到“楷模”的咸鱼翻身史》等为题,系统梳理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曾国藩出版热”而出现的不同解读——在大众领域,他早已超出了一位军事将领的范畴,有人将他当作“成功学”典范,有人向他学习“官场权谋之道”,有人认为他是道德修养的楷模,有人将曾氏家训视为治家、保持家族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以至于有人干脆将曾国藩称作是“完人”。
曾国藩一生所写的1520封家书,以及家人的回信599封,共计两千多封书信,都收在《湘乡曾氏文献》中。林乾在阅读《湘乡曾氏文献》后发现,曾国藩早年的家书不少都是记流水账,比如曾国藩从京城给家里寄了一百两银子,这笔钱应该怎么分、给谁家多少,还有多少债务、什么时候该还等等。但其中多数来自他十几年行军打仗、为人修身的阅历,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从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意义。
林乾谈及家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认为“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这一概念和西方人“家”的概念并不相同,跟今天的我们所理解的“家”的概念也不一样。在古代,这个“家”更多的指的是“家族”。林乾说,今天我们看到的以姓氏命名的古村落,正是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遗存,这其中不乏福建土楼这样聚族而居,甚至聚村而居。
上海社会科学院费成康曾经专门撰写了《中国的家法族规》一书,研究家法族规。家族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和过去有了很大不同,已经完全脱离了古代家族文化的范畴,但林乾认为,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光读书不思考,会泥古不化。曾国藩读书‘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不仅能钻得进去,还能跳得出来。他写给儿子的家信,就指明了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这些对当代父母其实有积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