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城墙,我们每个人都在攀爬着一道道城墙,然而每道城墙都有一批最先翻越的人,他们首先爬上城墙,给后辈指点着前方的道路,带领着后辈冲刺更高的墙体。
陈章良,就是那批走在前端的人中的一个。
陈章良带领着我国生物工程技术科研一路向前发展,甚至是在世界科研领域他都崭露头角。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颇为深厚的成就,在教书育人、商业生意、政治为官等方面也有着不俗的成绩。他是被学生们称作"老板"的老师,他是陈章良。
陈章良并不是出生在书香之家的孩子,也没有口含金汤匙的家庭背景。他在1961年出生于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庭,父母只字不识,就连陈章良也是在九岁那年才第一次踏入学校的校门。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已经比他舒服了不知多少倍了。但是陈章良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贫穷就自暴自弃了,他靠着奖学金和学校减免的学费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1978年,陈章良考进了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进入大学,陈章良发现了另一片学习的天地,他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坚持自己的科研实验,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在1982年,留校任教。
在本校教授学生的同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
在1983年,陈章良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大学生物和医学部的研究生,攻读植物分子生物学专业。
然而陈章良在学业上的"开挂人生"并没有就此结束。在1987年,他拿到了这所著名学府的博士学位证书。
换一句话说,陈章良花了四年的时间,提前一年半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这一年他才26岁。
当然,在他在美国求学的四年中,他得到当时世界著名生物工程学家毕齐教授的赏识,通过他的不懈努力成为了毕齐门下的得意弟子。
为什么说是"得意弟子"呢?那是因为他研究的课题和当时与他相同方向的美国学子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在这场冲刺比赛中,陈章良成功夺得了魁首。
在1985年,陈章良率先取得了研究结果,还总结出了两项重大研究成果,并且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植物基因工程的转移,不仅成功总结出遗传规律,还准确提出其表达的分子模式。
他的科研成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连续两年应邀出席代表当今世界生物学界最高水平的国际权威性会议——美国学术会议。
这一切离不开他日复一日的实验研究,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科技研究上。据别人的描述,当时陈章良一天至少有十二个小时都呆在实验室里。
1987年,陈章良拿到了博士学业证后,放弃了美国给予他丰厚的工作利益和先进的科研环境回到了中国。
九十世纪的中国生物工程产业刚刚起步,也可以说是刚刚接触这个领域,国内没有有关的人才和研究环境。
陈章良学成回国也是回应着当初他出国留学的初衷:为了发展祖国的生物科学领域,带领着中国学子走在世界的前端,
于是,在1987年陈章良回国担任北大副教授,两年之后,28岁的陈章良破格晋升为北大教授,创下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记录。
陈章良在北大的教学也十分刻苦,丝毫不输当时专注于学术研究的陈章良。当时的北大在他所教授的专业算得上是一穷二白,在全学院基本上只有他一个老师可以在专业上教授学生。
陈章良的所有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就连细菌培养箱都是他亲自用平板车拉上学院的教室。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他从最基础的方面一步一步的教授、启发学生,一点一点的教学生进行生物技术试验,他不是学生的老师,而是"老板"。
他教出的学生大多数都在这个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学生们对他十分喜爱,甚至用"良哥"的称谓来表达对陈章良的尊重和喜爱。
陈章良却更喜欢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称他为"老板"。
当然,他除了发展国家预备实力的教学之外,他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工作也没有落下。在北大未名湖畔,他的实验室里的灯光就像是照明的灯塔,在12点前从来不会熄灭。
然而就是在这个小小的灯塔般的房间里,陈章良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国家863计划中的多个研究项目,到现在还在不断书写着我国生物基因研究的新篇章。
特别是他的作物抗病基因工程成果,领先着国际上的平均研究水平。
当然,陈章良喜欢学生叫他"老板"的另一方面也展示着他在商业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因为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没有跟上国际上的步伐,很多设备都需要在国外进口来使用,用时长成本还大。
看到这一弊端的陈章良决定在北大未名湖畔创建公司,名字就叫北大未名生物集团,也就是在1992年,陈章良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生物技术产业化实践。
在他的大力推动以及他自身在这个领域的巨大优势之下,北大未名很快便发展出了17家子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工程制药企业之一。
同时,基于他对于世界科技研究的精准预测,使得中国在生物工程产业方面急速发展,甚至开始垄断某些领域的半壁江山。
陈章良在一次次的研究和课题的攻克中抓住了世界科研组织的眼球,而他那些傲人的研究成果也一次次震惊着世界。
陈章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研部门颁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金牛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4年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青年人才等等。
他在1991年获得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更是让全世界的实现聚焦在了中国。
他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该奖评选以来第一个由国际评委会六名著名科学家全票通过而独享此奖的科学家。
当时,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将"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的证书发到他的手中时,也忍不住脱口而出"中国人巨人得到了这个奖",表达了他对陈章良的惊讶和敬佩。
当然,我们这位温文尔雅的年轻中国学者也不动声色地回敬道:"谢谢先生! 为什么不呢?"。这个有着"青年诺贝尔奖"的荣誉终是被陈章良带回了中国。
陈章良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中国学者,他将中国的智慧和品行展现给世界。
陈章良又是一个一丝不苟的教授,他带领着中国的学子一步步探索学术上的奥秘,给中国一次又一次展露头角的机会。
陈章良还是一个方向明确的老板,他将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带向一个光亮的未来。
他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始终朝着自己内心的那个方向努力前行,他实验室里的光也会指引着众多学子继续前进。
也许我们绝大多数人不能像他一样获得如此成就,也没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身怀绝技",但是就像是爬城墙的人一样,我们能随着他们的脚步,看着他们在前方给我们的指引最终到达城墙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