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的第四十五个年头。从党的二十大到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蓝图已绘就,各行各业的人们正在以拼的姿态、闯的劲头,扬帆奋进。
踏上新征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如何解读两会释放出的关键信号?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如何?重点发展领域有哪些?如何发挥宏观政策的调节作用?中长期中国经济面临哪些困境和发展机遇?针对这些问题,3月20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23年北大光华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 上,七位北大光华教授分析经济形势,展望政策未来。
陈玉宇:如何破解中长期生产率低迷的困境?
经济增长一方面源自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另一方面源于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要实现高质量增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要让TFP增长在经济增长中贡献更大的份额。然而2008年以来,中国TFP持续下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认为,造成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其一,全球化处于调整期,中国通过贸易投资与各种国际交流,获得的技术与知识的扩散效应下降。其二,技术往往包含在资本设备投资中,中国资本市场从沟通储蓄到最有生产力的投资者,出现了相当的误配置。其三,产业结构变化不畅。其四,全国大市场建设滞后,知识技术和观念在全国各地区的扩散效应不强。其五,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创新活动还不够有活力。其六,国有企业改革有待深入。其七,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的创造性,亟待加强。其八,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的力量,应该更好地为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做贡献。保护企业家精神,使创新者和创造者有尊严和自由。对此,陈玉宇建议称,不能过分高估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短期内要利用好宏观总量政策,解决好经济复苏问题。与此同时,要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到中长期结构性改革的一揽子政策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