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叫陈光标,有人说他是哗众取宠,捐款只是为了给自己博名声。有谁规定做好事必须遮遮掩掩呢?在陈光标的想法里,做善事就是要声张,这样才能带动更多人加入其中。
让人十分不解的是,在陈光标高调捐款20亿之后,他就慢慢消失在大众的视线里,他为何突然无影无踪?消失的这些年他又在做什么呢?
陈光标1968年生人,老家是江苏宿迁天港湖乡的一个农村,家里世代务农日子十分清贫。陈光标的父亲是安徽人,流落到江苏之后与陈光标的母亲结了婚,共生下5个孩子,随母亲姓陈。
家穷孩子又多,小陈光标记忆中自己就没吃过饱饭。父亲又是那种传统的严父,对孩子管教十分严格,必要时还会动用体罚。陈光标挨过最重的两次打,一次是吃饭掉了个米粒,被两根筷子打到脸上,印子好几天才消,
另一次则是干农活马虎,被父亲用工具打后背,当场口吐鲜血。小时候的陈光标过得很不幸福,他便希望改变如今的生活,靠知识或者靠赚钱。
陈光标10岁起便自主创业,脑筋活络的他利用放学的空档,挑冰凉的井水到集市上去卖,一天下来居然能赚到几毛钱。
12岁时他又拿着创业资金进了一批冰棍在学校附近叫卖,一度卖到脱销。这时的陈光标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学费不用再让家里操心,甚至还很讲义气的,帮班上的穷孩子交学费。
陈光标帮助他人做慈善的心,就是从这时开始萌芽的。
任谁都想不到,曾经的中国首善陈光标,从10岁起就自主创业了。他靠卖冰棍解决了学费的问题,中学期间又收粮食到集市叫卖,从起初一天赚几分钱,到总资产两万元,陈光标用了7年的时间。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那个时代万元户都十分罕见,更何况是17岁的万元户呢?陈光标没有迷失自我,他做小生意的同时也没耽误学习,高考考上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大学里陈光标天高任鸟飞,通过摆地摊卖书,负担了自己4年的学费生活费,同时还攒下大几万。
21岁陈光标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医院,他没有安心拿几十块钱的死工资,而是敏锐嗅到了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巨大利润。
仅仅通过一款改良的耳部探测仪,陈光标就获利上千万,成为90年代首屈一指的富翁。因为常年在医院,接触过许多家庭困难的患者,陈光标还拿出3万元,捐给了一个白血病人用作手术费用。他内心慈善的种子,也在此时萌芽。
此后陈光标的小生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期间有过挫折,也在妻子张婷的全力支持下撑了过来。2000年32岁的陈光标成立江苏黄埔投资集团,除了接手一些烂账与不良资产,盘活后卖出赚取差价,还兼顾做拆迁工程。
他发现这行业神奇到可以变废为宝,无论是拆迁后的钢材,还是铁皮轮胎,都能够卖出价格,循环再利用。陈光标也受此启发,开始往环保方面靠拢,并且在2003年创立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公司。
并且从这年开始,陈光标加大了做慈善的力度。2003年非典时期,他豪掷800台医疗设备和200万元现金来支援防疫。2004年东南亚海啸,陈光标又成了企业家的带头人,毫不犹豫捐出300万元。让陈光标真正声名显赫誉满全国的原因,则是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发生的事。
曾经狂捐20亿,高调做慈善的中国首善陈光标,为什么一夜之间消失了?
陈光标10岁开始做小生意,17岁成万元户。27岁身家达到2000万时,便开始专注于慈善事业。截止2006年,他已经在各个场合累计捐出1亿元,其中03年的非典和04年东南亚海啸,他都贡献了一大份力量。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陈光标第一时间组织救援队赶到灾区。据知情人统计,陈光标一共带去120名志愿者,60台救援机械,以及超过一亿元的现金和物资。他更是亲自冲在第一线,从废墟中背出数百名伤员,许多奄奄一息的灾民因为他的救助而活了下来。
事后陈光标火遍全国,除了荣获救灾英雄模范奖,还被民间誉为中国首善。渐渐有人发现,陈光标做慈善开始越来越高调,他曾给云南灾区的灾民一人发了200块钱救济款,却叫来许多记者,让灾民们双手举起善款,与他来了一个大合影。
在那个民风淳朴,以做好事不留名为荣的时期,陈光标的高调行为自然引来非议。陈光标对此很是坦荡,直言慈善事业并未发展成熟,若能借自己的高调行为,快速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未尝不是好事。
此后陈光标就在高调捐款的路上一去不回头了,他捐的钱越来越多,引来的非议与骂声也越来越多。许多人可能一辈子没捐过一毛钱,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来骂陈光标做慈善用心不纯。
加上部分媒体也添油加醋,抨击陈光标高调慈善,在此起彼伏的质疑声中,陈光标慢慢从大众的视野里消失。事后有人统计过,陈光标二十年来,做慈善捐的钱已经超过20亿。
最巅峰时期以48亿身家荣登富豪榜的陈光标,因为毫不节制的慈善捐款,加上近些年企业经营不善,资产大幅缩水,如今已经跌出了富豪榜名单。
中国首善陈光标身上的光环太多,同时也被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压到喘不过气。如今他学会了低调,私底下虽然一直在做慈善,却不敢再大肆宣扬了。
高调的作风对与错我们不便评价,可做慈善本身又有什么错?既然做了慈善就不应该被骂,你可以不认同,但请嘴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