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与陪伴课纲》
课程大纲:《养育与陪伴》
主讲:王攀老师 3课时
课程背景:
对孩子更好的养育即是陪伴,不替代孩成长,而是耐心陪在孩子身边,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等着孩子按着自己的节奏走出自己的步调。
每个孩子都是待放的花朵,父母的责任是准备好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和“土壤”。阳光是父母能给予的“爱”,“雨露”是恰到好处的养育技巧,“土壤”是父母的耐心陪伴。父母只需发现自己,静待花开。
每个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对于父母都是头疼的问题。面对新的挑战,父母从孩子的变化可以看到自己的付出和改变。
现实往往很难尽如人意,父母不逃避,客观的看待问题,真实的面对自己,用积极的行动去处理和孩子的关系,尽力做好养育与陪伴,同样可以收获温暖的回报。
课程简介:
以“发展心理学”为核心学科,融合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点,阐述性养育与陪伴的关系,以及父母需要了解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养育技能
课程目标:
短期目标--了解养育与陪伴的主要方法,掌握养育与陪伴的核心理念。
长期目标--从心理发展的视角看待与处理亲子教育的问题,更好的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脉络,帮助我们优化亲子关系。
授课对象:为人父/母,以及有亲子、养育问题的各类人士。
授课方式:讲师讲述、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互动答疑、游戏体验等方式
课程大纲/要点:
陪伴是最好的养育
父母不做“甩手掌柜”
“敏感期”离不开陪伴
陪伴,父母都不能缺位
心灵陪伴更重要
不同养育阶段的陪伴
胎儿期
婴儿期(0-1岁)
1岁
1.5-3岁
4-12岁
青少年
养育里的性别差异
男孩与母亲
男孩与父亲
女孩与母亲
女孩与父亲
特殊情景的养育与陪伴无法陪伴的时刻:
工作
出差
生病
错过重要日子:
生日
纪念日(毕业)
集会
父母离异
小 结(实践与应用)Q & A
养育里的陪伴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陪伴
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定位
没有完美的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