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如何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Q:目前,科技创新需要面向哪些经济主战场?
孙学工:当前经济主战场就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支撑。
更高质量要求普遍提高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这必须以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层次为基础,一方面需要在前沿和新兴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高质量的新供给;另一方面也要在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上攻关,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带动现有产业提质升级,广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品质。
更有效率要求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多依靠效率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新发展阶段,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推动科技进步,各个产业都要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更加公平要求完善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科技在此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大大降低了妇女、残障人士、边远地区居民等群体参与经济活动的门槛,为他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享受普惠服务创造了条件。
更可持续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要任务是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和应对气候变化,完成这些任务的关键仍然是技术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加快开发应用从源头减排到末端治理的绿色技术体系。
更为安全要求补齐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短板弱项,有效应对脱钩断链等风险,确保经济能够行稳致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做到这些方面,一是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有效破解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瓶颈制约,二是依靠科技攻关解决战略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生产、储备、节约、回收、替代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Q:面向经济主战场,各方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孙学工:首先,要完善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承担实施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任务,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培育众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推进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其次,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既要从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也要尊重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和自主选题,为提出并开展颠覆性、非共识研究提供可能。改革重大科技任务的研发管理机制,实施并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管理方式。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加快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切实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切实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针对性,坚决破除“四唯”,尊重科学界自主评价,减少不必要的政府性评价。
再次,要完善创新环境。加大对研发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财税优惠政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理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弘扬科学求真精神,对论文数据造假等科研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净化科研氛围,树立良好学风。
Q:面向经济主战场,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孙学工:一是完善各类各级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引进计划,进一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继续拓宽支持渠道,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二是加大政策引导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荣誉感和各方面待遇,培养更多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和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三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面向社会需求因材施教,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普遍提升劳动者科技素质和现代技能水平,为各行各业输送和造就高素质从业者大军。
四是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改进和提升对国际人才的服务水平和国际人才流动的便利度,加大对国际人才政策优惠力度,敢于让国际人才担当重任,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向心力,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