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5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线上专题研讨会通过网络平台顺利召开,主题为“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判断、短期对策和中长期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宋晓梧参加并发言。
现在需要雪中送炭
这次新冠状病毒,跟SARS相似度很高,以SARS为例,是到了4月中下旬5月以后才消失踪影。我们与其把困难估计的轻一些不如估计的重一点。因此,按照这样的预设前提,我估计到4月中下旬、5月初,基本上可以把新冠病毒控制住。现在采取了很多封城隔离等强力措施,远比抗SARS力度大,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可能在2月下旬出现明显拐点,但是只要这个病毒还能传播,对经济社会仍然是很大的威胁。有些专家说,新冠病毒的传播性到夏天也不一定止住,可能会延续一年。我认为到4月中下旬以后能消除大面积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就已经相当大了。估计一季度GDP增长能够到3就不错了,二季度能够恢复4到5就不简单,全年估计在5左右。这可能还是比较乐观的预测。总的想法,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更不要以追求GDP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指标。不要把6%作为红线,也不要把GDP翻两番作为底线,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举全国之力,广大医务工作者、基层党员干部处在一线,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各方驰援武汉,好人好事、英雄事迹感人泪下。但至今我们对病毒产生的根源及疫情扩散的原因并没有检测查明,可是病毒把我们的社会治理水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公共卫生防御系统、省市干部素质、民众道德水平等,倒是检测查明得很清楚,暴露出的众多问题出人意料。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关键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经济政策?我们不要把重点放到经济增速上,重点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现在谁在雪中?
先看群体。农民问题不是特别大,农村人少、地域辽阔,只要隔绝,村自为战,问题就不太大。SARS对农业影响也不大。这次封城堵路,一些养殖业饲料短缺,粮食等大田作物熬得过去。现在受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农民工。2.8亿农民工,一多半要跨县跨市跨省流动,而流动目前还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地方完全断绝。农民工占了全部城镇就业4.2亿人中的大多数,本来就处于社会底层,这次雪上加霜。农民工不尽快流动起来,企业就复不了工。
再看企业。中小微企业规模小,底子薄。春节不营业,延长到正月十五,算是放长假了,但再拖到二季度,不知多少小企业资金流就断了,难以为继,这对就业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看行业。这次新冠肺炎对各行各业都是沉重打击,其中文化旅游和餐饮业首当其中。本来春节是文化旅游和餐饮业大赚一笔的当口,现在进货都呆滞在库里,一些大饭店卖菜卖半成品,中小餐馆基本停业,搞文化产业的,如一些连锁歌厅、体育馆所的老板更是束手无策。
此外,对保障民生的基础设施行业和公共服务行业,目前都应作为雪中送炭的目标。从扶危解困的角度把经济工作做扎实,从雪中送炭的角度考虑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社保政策、税收政策,等等。而不是从单纯刺激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考虑经济政策。这方面,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应急的政策措施,对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境,促进复工和保障民生起了很好的作用。
两难之处在于既要扩大就业恢复经济,又要进一步做好防疫,尤其是万一疫情不会在夏天自动终止传播的情况下。可以说,在严格防止疫情扩散的前提下,尽快畅通经济通道是重中之重。医院确诊病人减少了,亟需把防疫的重点转到各类交通通道的卫生安全检测,转到工作场所和职工驻地的防疫,这也需要大量的投入。这样的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比起那些眼花缭乱的演出更值得,附带还能拉动GDP增长。
这次疫情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新经济,可能有促进作用,比如医药卫生用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网络直销、互联网加,等等。对灵活就业、居家办公等就业方式也是一次促进,但我觉得现在讨论这些还不是当务之急。
我的观点再归纳一下:一是围绕雪中送炭考虑今年的经济工作,认真贯彻中央深改小组近期会议提出的“补短板、补漏洞、强弱项”的一方针。待疫情消散,经济走上正轨,我们可以较为从容地思考中长期经济政策和下一步经济工作。二是与其把困难想的简单一些,不如想的严重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