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汉权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根基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黄汉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是对党的十九大以来正确做法的坚持、继承和延续。只有正确把握实体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才能深刻领悟这一提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根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实体经济是我国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根基。实体经济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主战场,只有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才能确保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中国经济时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黄汉权:第一,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同时,突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具体包括积极采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人工智能等产业打造成为新支柱产业,培育新引擎壮大新动能;以数字化技术深入应用为支撑,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第二,依靠创新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整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科技力量,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三,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一方面,重点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向发力。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大力发展底层操作系统、高性能芯片、传感器、核心电子元器件等数字基础产业,做大做强数字安防、区块链、5G等数字经济优势产业链,前瞻谋划元宇宙、量子信息、柔性电子等数字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以融合赋能提质增效为核心,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防止经济“脱实向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实体经济汇聚,形成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五,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升级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图片来源/新华社
推动制造业“三化”核心要做到三个突破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加快推动制造业“三化”进程,构建新的增长引擎?
黄汉权: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代表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志。推动制造业“三化”核心要做到“三个突破”。一是科技创新突破。无论是高端化、智能化,还是绿色化,都需要科技创新推动。目前,我国诸多关键核心技术高度依赖进口,面临“断供”风险和安全隐患,应继续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保障制造业“三化”顺利推进。
二是成果转化应用突破。一方面,引导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基础应用研究,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性成果;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国产首台套产品大规模市场应用的生态系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解决国产化产品不愿用、不敢用的问题。
三是人才培养突破。要按照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要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后备人才、大国工匠和卓越工程师。
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需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性前沿重大技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要素保障,畅通现代金融支撑,加大人力资源培育,推动知识、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和高效利用。
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新模式、运用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能力的领军企业和细分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依托现有国家级园区等平台载体,推动相关企业和要素集中集聚、分工合作、协同创新,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丰富和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应用场景,拓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市场应用空间。
此外,加强制度保障,推动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和成果收益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实施放宽准入、包容创新的监管方式,破除旧管理体制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束缚,构建宽容失败、容错纠错、鼓励支持探索性创新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