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云南大学教授,云南大学校长。
1982年,方精云毕业于安徽农学院,同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成为政府派遣留学生;1983年10月-1986年3月,在日本信州大学农学部森林生态学专业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获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4月23日,任云南大学校长。
方精云主要从事植被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植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他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他还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一种重要的木本植物属—水青冈属(Fagus L.)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较为深入地研究了长江中游湿地50年来的生境变迁及其生态后果。
方精云重视野外调查工作。20多年来,对中国和日本的主要植被类型都曾做过实地考察或定点观测,研究地点涉及我国西藏、青海、新疆、黑龙江、海南等25个省区和日本的一些地区。1995年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对加拿大高纬度地区的生物、冻土、冰雪和大气进行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