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江省两会已经闭幕,1月12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浙江以“稳拼谋”三板斧勇挑大梁,不仅确定了5%以上的GDP预期增速,还第一时间承接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进一步推动“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引项目”行动……5%以上的GDP增长要如何落实?未来,浙江如何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1月1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浙藉经济学家、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甬军就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迎难而上,推动浙江经济超预期发展
对浙江而言,要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外贸是关键。
疫情期间,浙江外贸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据杭州海关,2022年1-11月浙江外贸进出口增长14.7% 外贸增长贡献率居全国首位。在刚刚过去的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商务厅厅长韩杰也表示,抢订单行动已初步取得效果——到2022年12月为止,浙江大概已经出去了二十多个团,获得了180多亿的新的订单。
但从现实来看,2023年外贸情况并不乐观,张燕生表示,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23年全球贸易量只有1%,世界银行的全球经济增长率只有1.7%,“也就是说,2023年存在全球外需萎缩、贸易下滑的可能性,全球外贸可能比2022年低2.5个百分点以上。”
全球外贸不好,浙江外贸会不会好?张燕生认为,这取决于浙江贸易方式能否创新。
“‘抢订单’是浙江最具创新的贸易方式,新冠疫情三年,浙江企业和国际市场之间,存在信息鸿沟和误解鸿沟,‘抢订单’能够修复的是浙江企业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商业联系,将商业联系正常化。在这样一个大浪淘沙的时期,谁躺平谁出局;谁奋进,谁就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张燕生说。
着眼实际,浙企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此前三年间的艰难发展,反而促进了大部分浙江企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在产品、服务、技术,价格方方面面,都让国际市场眼睛一亮,刮目相看。张燕生也发现,即使浙企发展困难,企业家的思考也从未停止,“他们一直在想产品怎么走、服务怎么走、技术怎么走、价格怎么走,想了三年。因此,一旦有机会让浙江企业‘甩开膀子干’,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三年前肯定不一样。”
此外,张燕生指出,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说明浙江企业家整体是奋进的,不会躺平的,既反映出浙江人敢打敢拼、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精神,也说明在恢复浙江和世界商业联系这件事上,浙企一天都不想等,“浙江全省正在营造一种政府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奋进的企业一定会有高质量发展的明天。新浙商或者新实体经济、基于数字经济的新制造和新服务,也必将会为浙江发展提供最有力的发展动力。因此,我相信,即使2023年全球经济很艰难,浙江可能也会有一个很好的修复资产负债状况、赢得新起点上再出发。不仅会达成2023预期目标,甚至会比预期5%的目标走得更远。”
跳出浙江也立足浙江,内外合力带动区域发展
实现浙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内外并进、共同发力,解决浙江开放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早在2018年,为实现该目标,陈甬军就提出了“与”字形开放强省战略,建议浙江研究实施。陈甬军指出,“与”字型是浙江发展战略的主体笔画,去了上下两横的“与”字呈鱼钩型,代表浙江主要的产业带;两横则是浙江发展的两大战略,外向型发展和共同富裕。
“‘与’字完整地呈现了浙江城市群和产业群的空间地理形态格局。下面的弯钩正好串联起浙江主要的产业带和城市,比如杭州、宁波、温州,上面的一横连通了湖州和嘉兴。这一战略突出强调要解决好浙江开放发展战略的两个薄弱环节。‘与’字上横连通的城市需要外向型发展,比如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向上海靠拢,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对外贸易投资等;‘与’的下横来联接的浙东北和浙西南地区,则需解决省内沿海和山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带动衢州、丽水、金华三个实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陈甬军说。
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上明确了“基本建成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的主要目标。陈甬军认为,浙江恰好位于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两个圈的交汇点,既可以立足浙江发展浙江,充分发挥浙江的比较优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浙江整体产业结构的优越性和竞争力,也能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立足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更好对接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打造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交汇的战略枢纽是个长期的过程,当前需要注意的是,浙江经济的外向度可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一方面,国际市场一旦波动,就可能导致国内大量工厂关闭、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外贸成本过高,现阶段外需萎缩,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订单取消或延迟,也会对企业经营发展造成新的冲击。”陈甬军说,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浙江的发展结构,将部分出口转化为内销,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先保证国内市场发展,做好国内大循环,再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融合,“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是增加居民收入并刺激消费,让居民有购买力、愿意购买国内的产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抬高居民收入,还要加强供给侧改革,让企业生产符合居民需求的产品,把居民购买力留在国内。这样国内经济循环就起来了,对外的依赖度也就小了。”
未来,浙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浙江是共同富裕示范区,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全国人民都在看浙江到底在做什么,新浙商到底在做什么,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新平台到底在做什么,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进步还是倒退,是躺平还是奋进,全国人民都在看。”张燕生说。
要扎实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先富带动后富,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周边省份发展,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数字赋能、绿色赋能、创新赋能企业发展,推动企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构建?张燕生认为,应该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五个“立”和一个“破”在浙江转变为实践。
在张燕生看来,优化营商环境的升级版本就是要解决目前营商环境四个短板——首要应解决企业获得信贷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次需解决企业纳税交易成本高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第三要完善跨境贸易,浙商跨境贸易做的虽好,但所花时间、金钱、精力与国际标准相比还有差距,应该缩小这种差距;第四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和企业退出机制。
“怎么利用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先试,把四个瓶颈和制度性的障碍解决,然后从优化营商环境的2.0转化为营商环境3.0,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征信体系、信息体系和信用政府的体系建设,是浙江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张燕生如是认为。
那么,浙江又该如何赋能企业?张燕生指出,要通过数字赋能、绿色赋能、创新赋能和合作赋能,让企业少玩‘花活’,多做实实在在的事,做出差异、做出独特优势,“数字赋能不仅仅是数字的产业化,更重要的是推动制造业、农业、建筑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赋能则要求企业把绿色发展变成普遍形态,大力发展绿色新技术、绿色新产品、绿色新标准、绿色新管理模式;合作赋能则是让浙商成为有胸怀的企业家,不搞“赢者通吃”、不搞‘零和博弈’、不搞恃强凌弱,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人才赋能就是吸引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把浙江的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让浙江的法治环境、发展环境、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对接国际一流水平。”